中国是最早喝茶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茶产生、发展、演变。与此同时,饮茶的方式也经历了从吃鲜叶、熬汤喝,到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茶文化。
“吃”
茶的使用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的,发展到生煮汤。
水煮,类似于现代的水煮蔬菜汤。
比如云南基诺族至今还有吃“凉茶”的习俗。新鲜茶叶捣碎,放入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蒜、胡椒粉、盐作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
至于用茶叶煲汤,《晋书》有记载:“吴人采茶煮之,谓之明粥”。甚至到了唐朝,他们还有吃明粥的习惯。
“厨师”
到了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煮茶成为最常见的饮茶方式。
煮茶前,将饼茶焙干,研成细粉,过筛,使之“细米状”。煮茶的时候可以用空气炉和水壶。
当水烧开至有“鱼眼”状气泡和“轻微声响”即“沸腾”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同时去掉浮在表面、形似“黑云母”的水膜;
当水烧开到气泡边缘“如泉涌不断”即“双沸”时,舀出一瓢水,然后将一定量的茶粉放入放有竹子的沸水中,边搅拌边加入;
当茶烧开时,壶中的气泡如“滚滚波涛”,即“三沸”。加入第二次烧开时舀出的那瓢水,暂时停止烧开,以“陶冶其美”。
最后按照“一升茶煮开,分五碗”的要求分茶,“取其热,饮之。”
可见,在那个年代,煮茶的关键是“煮”这一步。
“点”
点茶是宋代常见的饮茶方式。
点茶的具体步骤是:将茶饼打碎成细粉,放入大茶碗中,倒入开水中,边加水边搅拌,使茶汤起泡沫,直至茶汤表面浮有大量泡沫。
一般茶是不调味的,泡好后放在茶杯和茶碗里喝。
这种点茶的技艺在宋代曾形成一种竞赛技艺,称为“斗茶”。所谓茶争,就是看谁的茶沏得好。评判斗茶胜负的标准,往往是看谁的茶汤表面泡沫多而持久。泡沫多且持久的一方获胜,另一方为负。
“泡沫”
搓泡法是明代至清代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
从明代开始,团饼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大量生产。明代散茶的饮用方式与唐宋团冰茶有很大不同。
散茶使用前不需要研磨,而是用整叶冲泡。通常你抓一撮茶叶,放在茶壶或茶碗里,加些开水,然后只喝茶汤,不喝茶叶。这种酿造方法延续至今。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其长期的生活习惯中,各民族也形成了各自的饮茶习俗,如藏族酥油茶、土家族油茶、白三茶、回族八宝茶、蒙古族奶茶、潮州功夫茶等。而且有几十个。
同时,各民族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茶艺术。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的要求,人们开始将各种茶叶制成方便卫生的罐装茶饮料。人打开盖子就可以喝了。所谓的“即饮法”也成为新时代喝茶的潮流。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