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喝茶要做个聪明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喝茶人生感悟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为什么聪明的人,往往都喜欢独处
独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独处不分聪明与笨绌,老、中、青年都有。独处不是狐独,是喜欢在人群中,有自由空间,做自已喜欢的事,远离喧嚣,静极而思,寂有所想。我不是聪明人,一个八十多岁老人,有人陪伴,但喜欢独处。一个人狂街,一个人旅逰,一个人看书,看头条,看电视,一个人喝茶,一个人浇花弄草、养魚。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思维,独立的见解,没必要合群。独处是智慧的沉淀,成熟的标志。会独处的人,才有超越的工作能力,遇事不依赖,有事自己扛,无事静思过。我虽年高,但心理年轻,不服老。八十岁的年龄,七十岁的模样,六十岁的衣娤,五十岁的时尚,四十岁的追求,三十岁的理想。独处,也是人生超越式的最高级领悟吧!
二、中国茶道的理念
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是源自《周易》的一个哲学命题,庄子最早做了论述,后来发展成为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据此,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树立了“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思想。有了这种思想,茶人心灵的搏动就能与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浑然一体,茶人和茶就会产生富有人情味的情感交流,体验无比亲切美妙的感受。
“物我玄会”则是强调在品茶时从思想上泯灭物我界限,用全身心去与客体进行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通,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时我即茶,茶即我,人与自然融合,一滴万川,有限无限,都在顿悟中消融,个体思想课达到绝对自由的“天乐”境界。
“知者”即智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创立的“君子比德”审美论。朱熹解释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即儒家认为审美必须符合他们推崇的道德。据此,茶艺美学发展处了茶人爱石、爱玉、爱松、爱竹、爱梅、爱兰,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涤除玄鉴”出自《道德经》,洗净污垢为涤,扫去尘埃为除,古人把镜子称为“鉴”。茶艺美学强调涤除玄鉴,要求茶人像大扫除一样把主观成见和一切教条迷信清除干净,让心一尘不染,一妄不存,一相不着,在茶事活动中用虚静空灵之心去观照万物,去感受自然真切之美。
“澄怀味象”是南朝山水画家宗炳提出的审美理论,在茶艺美学中是对“涤除玄鉴”这一哲学命题的补充,澄是指水清澈平静之意,“澄怀”,即使自己的心怀像澄清的水一样平静明澈,“味象”是指茶人用澄明如水之心去品味茶,去妙悟审美对象。
在中国茶艺美学中,“道法自然”表现为追求自然美。自然的本性是朴素的,自然美表现在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花之自落,水之自流,它们都是自然无为,淡然无极。
在茶事活动中,“道法自然”具体表现为力求朴素简约,返璞归真,纯任心性,一切都毫不取巧,毫不矫揉造作。因为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真物,只有自然地流露才见真情,只有自然无我才见真性,只有自然之美才淡然无极,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因此茶人强调美到极致是自然。在自然表露中间真情,在自然忘我中见真性,在追求道法自然中去除自私,摆脱桎梏,返璞归真,得到审美享受,获得心灵自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下雪喝茶的诗,在冬天和下雪的时候我最喜欢喝茶
2025-06-27 04:43:28喝茶的正确时间和方法-下午喝黑乌龙茶失眠
2025-06-08 10:23:55喝茶好处多最重要的是这四个,你知道吗?
2025-06-25 02:25:14科学的喝茶方式让你更懂茶的味道_岩茶为什么三五泡就要换茶?
2025-05-12 15:59:03南方人爱喝茶配音(为什么有人爱喝茶有人爱喝酒)
2025-06-10 0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