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宋代的茶叶的问题,以及和宋代点茶好喝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一、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茶学家,他的著作茶路
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茶学家蔡襄,他的著作《茶录》。
2、《茶录》,古代中国饮茶论著。共一卷,一作二卷。北宋蔡襄(1012—1067)作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
3、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由此写作《茶录》。
4、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二、宋代泡茶主要内容
1、茶饼放太久香味会变陈,应先放于清洁的容器中用热水浸渍,以便把表面凝固的膏去除,再以铃钳夹住,用微火灸干。
2、茶饼烘焙灸干后,包上一张清洁无味的白纸,用银制或铁制的茶碾击碎,碾茶的时间要短,动作愈快愈好,如此才能使茶色白,若耽搁过久,茶色即呈昏暗。
3、茶虽经碾碎,然茶并不十分匀细,还得借茶罗筛过细粉,粗茶屑则不用。茶罗的纲目愈细愈好,茶末要足够细才能与汤完全融合,若茶粗,便易沉淀于杯底。
4、唐代煮茶用釜,将茶末置入釜中煮。宋代则用汤瓶盛水煮汤,用来点冲盏中的茶末,因此将这种方法称为点茶。
5、汤瓶宜小不宜大,小则候汤较易,点茶注汤时也较易控制出水量。因为汤瓶口小,煮水时不易观察判断,汤应煮至何种程度也很难分辨,所以说“候汤”难也。
6、又因候汤难以用目测,故除陆羽的三沸“形辨法”外,尚有“声辨”法和“气辨”法,以辨别汤之老嫩。
7、而将茶汤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老熟也不生嫩,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
8、用意如同今之温杯,即点茶前先使杯温热,如此茶末才能全融于汤中,若杯冷则茶末与汤分离。
9、茶盎以建安瓷最好,它呈深青色且有兔毫般的纹路,盎身较厚,保温效果佳,不易冷却。
10、温过盎后,以铁匙或银匙取适量的茶末放入盎中。置茶量需适中,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而聚,置好茶即可点茶了。
11、赵佶《大观茶论》记载了两种点茶法。
12、一是静面点:将茶放于盎中徐徐提瓶环绕盎缘注入热汤,再以筅轻轻摇动不使有茶的浮末产生;
13、二是一发点:此法是置茶于盎中后,提瓶将热水一口气注入,一边注入一边随手以筅用力搅拌,使茶泡漂浮。
14、但这两种点茶法都不是最好的。另一种点法是先将盅中的茶粉调成糊状,再将热汤环绕注入,然后加以搅拌使茶汤均匀,这才是最好的点茶法。
三、宋代的什么茶被称为;茗粥
宋代的茶就是茶,茗粥是茗粥,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你看到的应该是《膳夫经手录》里的:“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吧,这里的宋,不是宋代,是刘宋王朝,当时人们煮浓茶,在表面有凝结的表皮,所以叫茗粥。
四、宋朝烹茶的正确方法
宋朝煮茶方式是点茶,先把茶叶弄成茶末,弄成茶末之后将茶末放入茶碗,倒入少量的沸水,在少量的沸水让它适度的这样一个浸泡之后,再倒入一定的这样一个沸水运茶筅,这是一种煮点茶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用这进行搅拌之后那么它的茶末上浮形成糊面状,然后供客人来饮用这就是宋代点茶法的主要的过程。
五、宋代广西名茶
广西产茶历史悠久,地域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其中产于广西修仁(现广西荔浦市修仁镇)的修仁茶是宋代时的广西名茶,亦称大瑶山茶。属于有性系品种,内含物丰富,含有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多糖等化学成分,具有祛湿,消除疲劳,除油去腻,促进消化,杀菌消炎,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
六、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茶著作是
1、在宋代茶叶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蔡襄的《茶录》,这被认为是继《茶经》后第二部茶著作。
2、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唐庚的《斗茶记》、熊蕃、熊克父子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
七、七枣茶由来
这个我们可以在《易经》和《黄帝内经》中了解到7这个数字在女性的生命学中非常重要。易经中讲七日来复,一切从七日之后重新开始。七的相关性也体现在经期孕期中,相信古人的智慧,所以我也有在坚持喝七枣茶,这也是七枣茶的由来。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