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和中国茶树栽培发展简史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以及中国茶树栽培发展简史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茶树品种适制性的主要表现
1、茶树按照其树形分类,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个类型。
2、乔木型主干明显,植株高大;小乔木型基部主干明显,植株较高大;灌木型无主干,植株矮小。
3、那根据茶树品种的自身特点,如何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制成最适合饮用的茶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茶树的适制性。
4、正常而言,一棵茶树的鲜叶,可以制作绿茶,也可以制作红茶,它可以制作成任何你想喝的茶,但实际上,它可能制成绿茶最好喝,做成白茶滋味就很一般,红茶的话可能就难以下咽。
5、因此,茶树的适制性,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茶树品种的自身特性,因材施法,制作成最能发挥其优势的茶品。
6、茶叶的内含物质,其中以茶多酚、氨基酸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通常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茶类的适制性。
7、除此之外,还有芽叶大小、绒毛量以及芽叶色泽,它们主要影响成品茶的外形、干茶色泽等。
8、一种茶树并非只能特定的做某种茶,只能说更适合做哪种茶。了解茶树的适制性,才能做出综合品质最佳的茶叶。
二、怎样优化茶树根系功能
1、茶树根系不但起起着支持和固定作用,而且重要的是茶树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矿质元素,有机质,气体。
2、茶树根还是储藏有机物质和合成酰胺类,茶氨酸的重要场所。
3、茶树根系吸收铵态氮后,在根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与叶部光合作用输送来的光合产的作用。
4、茶树的根系与菌根共生,强光,土壤中缺氮和磷,菌根感染增加;光线低于全光照20%,土壤高度肥沃,菌根感染减少。
5、土壤环境中微生物丰富,有利于菌根生存与发展。菌根还可以分解土壤中茶树根系无法吸收的物质,使之被树根系吸收利用。
6、茶树根系在年发育周期内的生育活动与地上部分生育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当新梢生育缓慢时,根系生育则相对比较活跃。
7、10月前后地上部渐趋休眠,此时为根系生育最活跃的阶段。这种根梢交替生长的现象是由于根与新梢生长对碳水化合物需求平衡造成的。
8、根系的死亡更主要发生冬季12月-第二年2月的休眠期内,茶树的吸收根,每年都不不断地死亡和更新,这种担负着茶树主要吸收任务的根系不断更新,使它能保持旺盛的吸收能力。
9、茶树根系活力的年周期变化与根系生长有相似的规律,2-3月是根系活力的高峰期,4-5月活力显著降低,6-8月又呈现第二次高峰。
10、9月-第二年1月维持在中等水平,即当地上部生长前的1-2个月,根系活力增强。
11、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因茶树品种,年龄时期,环境条件和农艺措施不同,根系的总量,尤其是吸收根的量因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2、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茶树根系的生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土壤质地,茶树根系伸展的深度,范围不同。
13、在黏重板结的土壤上,根系不易向下生长;在沙性土壤里,根系既深且广。
14、根系的生育不仅要求有适宜的地温,还要求有土壤的含氧量在10%以上,且土壤含水量在60%-70%,要求土壤三相比关系恰当,以适宜根系良好生长。
15、土壤的PH也影响着根系的分布,酸性土壤适宜根系的良好生长。
16、温度,养分,水分是茶树根系生长的主要外部因子,正确地调理好3个因子的水平,尤其是养分的供给,是实现高产优质的保障。
三、茶树什么品种最早
根据我国茶学专家的调查研究,四川崇州枇杷茶与云南大叶种茶树是世界上最早的茶树品种。在四川古茶区岷江流域的龙门山脉,有一种珍稀大叶种茶树——枇杷茶。因茶树叶片肥大、形似枇杷树叶而得名。崇州是其唯一原产地,所以又叫‘崇州枇杷茶’。根据我国茶学专家的调查研究,崇州枇杷茶与云南大叶种茶树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的茶树品种。
四、印度茶树品种
阿萨姆种(Assamjat)它是印度和缅甸部分地区发现的乔木大叶种茶树资源的总称。1923年在印度阿萨姆首次发现大叶种茶树,1944年由麦司脱把它定名为TheaassamicaMast,以区别中国的中小叶种茶树。从此之后就习惯地称这类茶树为阿萨姆种。
暗叶阿萨姆种(Assamdark-leaf)是印度栽培面积最多的茶树地方种。茶树的叶子柔软、叶色暗绿,叶面隆起、富光泽,锯齿尖利,叶姿稍下垂,叶背和嫩梢茸毛多。产量高,制茶品质较优。适合在阿萨姆河谷地区种植。
马尼坡种(Manipurijat)是一个丰产、优质和抗寒力强的地方种,栽培面积居第二位。原产于马尼普尔山区,于1880年,在卡恰尔建立了种子园向国内外供应马尼普尔种茶子。
掸部种(Shanform)也称掸部类型。在茶树分类上曾将之列为掸部变种(var.shanform)。它是暗叶阿萨姆、淡叶阿萨姆和马尔普尔等三个地方品种的合称。因为这些地方种皆分布在印度的那加到阿萨姆河谷掸族地区之故。印度的茶树种子园中有70%为掸部种。
缅甸种(Burma)原产于缅甸山地的地方种。茶树的叶片大,呈卵圆形,叶色暗绿,老叶常带青色,叶面隆起,富光泽,叶姿稍上斜,嫩梢茸毛少,抗寒力较强。栽培面积居第三位。
印支种(India-Chinajat)也称柬埔寨类型或南部类型。国外文献中还把它定为尖萼亚种。该种分布在柬埔寨、越南和缅甸。据国外考证,认为该种原系来自中国云南省的风庆。茶树为小乔木或乔木,树高6~8米,主干明显,分枝匀称,直立性,叶片中等大小,呈椭圆形,叶面平滑,叶柄基部有粉红色斑点,到秋季时嫩叶呈铜黄色或品红色。茶花的子房为3~4室,有时为5室,花柱3~5裂,茶果跟一般茶树相似。印支种的抗性较强,变异也较多。印度曾从该种中选育出5个无性系和1个实生品种以及一些三倍体茶树。
贝特贾种(Betjanjat)是暗叶阿萨姆种中的一个高产优质实生品种,也是东北印度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在斯里兰卡、中非、东非和伊朗等国也有大面积栽培。托克莱茶叶研究所曾从该种中选育出TV2、4、5、8等无性系。中非茶叶研究基金会亦从该种中选育出SFS和PC两个系列无性系。
拉杰加尔种(Rajgharjat)是印度在1880~1900年间首次育成的杂交种。曾被斯里兰卡、中非和东非及伊朗等国引种栽培。因该品种茶树的生长势和形态特征上有较大变异故常作为育种材料。
TV18、19是托克莱茶叶试验站育成的两个产量型无性系茶树品种,并于1970年开始推广。TV18是印度推广面积最多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它们都是从马尼普尔种和那加(Naga)的“野生茶”及缅甸霍马林Homalin地方种之间自由授粉的实生苗中筛选出来的。树姿开张紧凑。TV18的叶片大小中等,TV19的较大,嫩梢茸毛较少。扦插发根力都很强(在90%),较耐旱,产量比淡叶阿萨姆高50%以上。红茶品质在平均水平以上,TV18带有薄荷味。
TV20是托克莱茶叶试验站育成,于1976年推广的无性系品种之一。它是从淡叶阿萨姆杂交F1代回交后得到的实生苗中筛选出来的。树姿开张。叶片较大,叶色淡、嫩梢茸毛少,扦插发根力较强(在75~90%),耐旱力也较强,发芽特别早(比一般提早3周左右)。产量与TV18接近。制茶品质较好。
TV21是托克莱茶叶试验站育成的唯一品质型无性系,于1976年开始推广。它是从马尔普尔茶场采集的茶籽实生苗中筛选而成。树姿稍开张。叶片大,叶姿水平,嫩梢茸毛一般,制红茶的品质优良。唯耐寒力较弱。扦插发根力亦较差(在60~75%),需加强培育管理。
TV22、23是托克莱茶叶试验站育成的两个高产无性系茶树品种,在1976年开始推广。它是从印度种茶子实生苗中筛选育成。树姿开张。发芽早,叶姿上斜,嫩梢茸毛少。TV22的叶片大,色绿。TV23的叶稍小,色淡。耐寒力都较强。扦插发根力较强(在75~90%)。产量比淡叶阿萨姆高50%以上,品质在一般水平以上。
TV24是托克莱茶树试验站育成,于1979年推广的标准型无性系茶树品种。树姿半开张。叶片大小中等,叶姿上斜,新梢大小中等,茸毛一般。扦插发根力强(在75~90%)。产量比淡叶阿萨姆种增产20%左右。制红茶的品质优。
TV25、26是托克莱茶树试验站育成,于1982年推广的两个产量型无性系茶树品种。树姿半开张,树势旺盛,生长迅速叶片大小中等,叶色深,叶姿上斜。
Tukdah145(缩写T145)是1976年在大吉岭推广的品质无性系品种之一。树姿开张。叶片大小中等,叶姿水平,嫩梢大小中等,茸毛少。扦插发根力和抗旱力强。采摘层较薄。对茶饼病的抗性中等,易受螨类危害。产量一般水平,品质优。据辛茶场无性系试验场鉴定,产量仅及对照种的91.77%,但总产值则增加25.47%。
Bannocklurn157(缩写B157)是1970年在大吉岭推广的标准型无性系品种之一。叶片大小中等,叶姿稍上斜,嫩梢大小中等,茸毛少。扦插发根力强,种植后生长迅速,抗旱力强。抗螨类,但不抗茶饼病。产量高,品质优。据辛茶场的无性系试验茶鉴定,比对照种增产10.95%,总产值可提高26.76%。
Phoobsering312(缩写P312)是1970年在大吉岭推广的标准型无性系品种之一。树姿开张紧凑。叶型大小中等,叶姿上斜,嫩梢大小中等,茸毛多。扦插发根力和抗旱力强,种植后生长一致。产量高,品质优。据辛茶场的无性系试验场鉴定,产量比对照增加18.16%,其总产值提高13.95%。
Bannocklurn668(缩写B668)是1975年在大吉岭推广的品质型无性系品种之一。树姿宽大,但不紧密。叶片大小中等,叶姿稍上斜,嫩稍大小中等,茸毛多,扦插发根力和抗旱力强,种植后生长很好,唯采摘层薄。易受螨类和茶饼病感染。产量低,而品质极优。据辛茶场的无性系试验场鉴定,产量虽仅及对照种的69.67%,但总产值则可提高12.79%。
OK,关于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和中国茶树栽培发展简史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中国茶文化发展起源与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背景」
2025-06-28 04:08:05茶香中国之石门银峰探寻中国茶文化的详细和广度
2025-06-02 18:32:08饮用武夷岩茶的功能主要包括,茶的形成发展的阶段不包括哪一项
2025-05-26 09:08:06探寻中国茶叶六大类:历史、季节与地域特色
2025-07-25 03:35:49茶根据什么标准分为6大类(中国茶叶分类)
2025-07-19 01: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