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幼树的护理包括抗旱防冻、间苗补缺、锄草、合理施肥、定修剪、打顶采光、病虫害防治等。这里只叙述一、二龄抗旱抗冻和疏苗补不足两项内容,其他技术措施在相关章节叙述。
(1)抗旱防冻目前大部分农业生产还是‘开放式工厂’。恶劣的气候条件,如干旱、洪水、严寒和酷暑,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可能造成农作物的死亡。灾害性天气对茶叶生产造成危害,如干旱和冰冻。在长江流域,前者往往发生在夏季,后者发生在冬季。由于幼龄茶树对不良气候条件的抵抗能力较弱,其受害程度高于成年茶树,因此需要特别护理。
区分我国主要产茶省(区)的气候条件是显而易见的。以气温和降水为例。在中国南方的海南岛岭头,年平均气温23.1,降水量2414.6毫米;杭州中部,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1400.7毫米;在北方的山东蓬莱,年平均气温11.8,降水量623.6毫米,但各地的气候也有共同点,如年降水量分布不均,雨季和旱季明显。
海南岛的旱季通常出现在2月至4月,杭州在7月至8月,山东在11月至5月。这些都对茶叶生产有一定影响,甚至在降水极少的年份造成危害。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由于副热带高压脊的控制,高温干旱可持续数日。
这期间茶叶的季节性产量也是全年最低的,对幼龄茶树影响较大,尤其是当年的实生苗和移栽苗。如果在管理上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往往会出现焦苗、死苗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干旱。
茶树干旱灾害的原因:
第一,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耐荫、需水多的特点。在茶树逐渐北移的过程中,这一特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与部分作物相比,耐荫性和需水量仍较高。
二是幼龄,尤其是当年出土的茶苗,因为茎叶娇嫩,地下根系不够深,容易受到伤害。
第三,从环境因素来说,北方的干旱大风,南方的烈日是常见的干燥天气。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茶树的蒸腾作用显著增强。这个时候,如果土壤缺水,就会出现供需失衡。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生长就会被遮挡,叶子就会受害,整株植物都会死亡。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创造了许多抗旱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选择抗旱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害程度。
增加灌溉土壤的含水量是解决干旱灾害的根本途径。因此,开发新茶园要考虑水利条件,以便旱季灌溉。
覆盖地面以减少蒸发。当地使用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并在旱季到来之前覆盖地面。一是可以减少蒸发,降低地温,保持含水量;其次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一举两得。幼园覆草时,要防止‘捂头’,否则高温下茶苗会枯萎,不利于茶苗生长。每亩覆盖草量30-40吨。
砍树遮荫保苗的效果对于当年出土的苗木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同时木材用量也比地面铺草少,只是花工比较大。灯罩可以用稻草、松枝
做这项工作时,要注意遮荫不要遮住茶苗,要稍微倾斜,这样茶苗仍能被露水湿润。遮荫期间,要做好遮荫的护理工作。如果发现树荫落在幼苗上,有时要把它拉直。麦秸当遮荫时,不宜整束直插,容易盖苗。操作时,可将麦秸中间对折交错,将基部捆扎成扇形,使基部埋入茶苗的西南方,起到遮阳保苗的作用。
加强管理,提高茶树抗旱能力。在茶籽播种到出苗期间,出土的幼苗能达到早、壮、匀的要求,将大大提高幼苗的抗旱性。在苗期旱害调查中可以发现,受害较重的茶苗往往出土较晚,或者是旱季正在破土生长的苗,最容易造成烧死现象。
因此,浸种催芽后秋播或春播是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在干旱灾害调查中可以看出,在高温干旱期之前,如果苗高在5 cm以上,并且有一些真叶的茶苗,抗旱性会明显提高。浅耕除草也有助于提高茶苗的抗旱性。旱季也是减少杂草和茶苗争夺水分的有效途径。但浅耕除草要趁早,否则弄巧成拙,加重旱灾。此外,旱季勤施细水肥,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增加养分,从而提高茶苗的抗旱能力。
茶树的冻害包括雪冻、风冻和霜冻。雪霜、霜冻常见于江南,而这三种冻害都发生在其他茶区。茶树受冻后,有红枯和绿枯两种表现。南方茶区以赤枯病为主,北方茶区两种类型均有发生。霜和风冻后立即有害,雪在融雪过程中逐渐有害。在积雪期,对茶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茶树有一定的抗低温能力,但不同器官的抗寒性不同。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茎、根的抗寒性依次降低。在冻害调查中可以发现,茶树根系由于有土壤保护,不易受冻。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茶树冻害的演变程度是叶片先受害,然后扩展到茎干。只有在气温极寒时,根部才会遭受冻害。
冻害的原因首先与温度有关。按照气候来说,只有三个因素,低温,干旱,大风。这三件事孩子经常发生,低温是主导因素。干旱和大风会加深冻害的程度。根据1971 ~ 1977年山东日照茶树越冬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指出当冬季总负积温超过-100,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最长连续天数超过14天时,今年冬季茶树易发生冻害。
此外,冬季气温骤降,冻土深厚,持续时间长。此时,大风干旱也成为冻害加深的重要原因。第二,和品种有关。不同品种的抗寒性不同,有的品种抗寒,有的品种抗寒性差。从山东省引种结果来看,该省试种前期引进了安徽、浙江、江苏、湖南、陕西等省的茶籽。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比较,证明安徽黄山附近的种群物种在当地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而在山东,强势的房地产
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是解决茶树受寒的根本途径。每个品种的抗寒性是由茶树的遗传特性决定的。因此,在经常发生冻害的地区,开辟新茶园时,要注意了解各品种的抗寒性,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作为下一步的引种对象,并特别注意选择和保留当地抗寒性强的茶籽来拓展新茶园,从根本上解决茶树的抗寒问题。
方法物理防护冻害发生在寒流频繁的冬季和初春。借助有利的地形和挡风板,可以达到防寒保暖的效果。在纬度较高的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开发新茶园时,首先要选择避风向阳的有利地形优先开发,这样可以借助山峰的阻隔作用,起到防寒防冻的作用;其次,开辟新茶园时,有意识地保留部分原有树木,注意道路两侧的绿化工作,增设防护林带。这些都是永久性的保护措施,值得提倡和推广。此外,一、二龄茶苗埋土越冬(初春注意露顶分期挖土),加防风障,地面铺草也是有效的防冻措施。
化学保护是用化学药剂保温,减少蒸腾,或促进枝叶衰老,提高木质化程度,从而增加茶树的抗寒性。据有关资料显示,越冬期间在茶叶和土壤表面喷洒抑蒸保温剂有一定的防冻效果。另据资料显示,4月底11月初喷施2-4滴有助于茶树越冬。利用化学药剂保护茶树是解决茶树安全越冬问题的新途径。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讨。
加强管理提高茶树抗寒性。茶树的栽培和管理包含了广泛的内容。近年来,从北方茶树试种结果可以看出,茶树穿越东部的安全性与种植前深挖土壤、茶叶采摘和茶园肥水管理三个方面密切相关。
山东省特别重视茶园复垦的质量。一般梯田茶园开在坡地上,翻土80-100厘米,算是技术规程的内容。无数实例证明,达到上述复垦标准的茶园,都是轻冻的。幼龄茶树轻摘时,早闭园与茶树的安全和受冻密切相关。
在山东省日照县,白露前后停止采收,秋分前后摘掉嫩枝,可以降低茶树的冻害指数。茶园肥水管理方面,要灌好越冬水,提早施基肥再施基肥,和南方茶区的施肥原理不同。
目前,我国大部分茶区基肥施用期安排在秋茶结束后的深秋或初冬,而北方许多茶区的实践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期在白露前后。
此时施基肥能使根系迅速愈合生长,安全越冬效果好,这是北方气候条件决定的。我国北方秋末冬初气温和地温下降较快,早施基肥可取得积极效果。分期追肥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北方气温的年变化是早春缓慢上升,深秋迅速下降。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前促后控的追肥方式,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茶区的。
具体做法是在春夏季茶芽萌发时及时施氮肥,促进茶芽生长;然而,它并不太l
由于这些原因,要使茶树的特性相对一致,为茶树的快速成园、机械化采茶和高产、稳产、优质茶叶奠定基础,就必须进行实生苗种植。在间伐工作中,要挖掘好的,剔除坏的,保留强的,剔除弱的原则。在茶苗的第二阶段,一年生长期结束后,进行间苗工作。
中等小叶茶树每丛有2-3株幼苗,大小叶茶树每丛有1-2株幼苗。茶树间伐后,应及时稳定根系疏松的土壤,以利于茶苗生长。在间苗过程中,因苗数过多而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茶苗,可用于补种缺苗,既解决了部分苗源,又因采苗就近,适合带土移栽和及时栽植,因此补种后的茶苗成活率也较高。
在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集群短缺的现象。及时补植茶苗,保证补植茶苗的成活率,是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可忽视的环节。否则会造成丛生少,茶园不美观,产量也受影响。如果在一、二龄时不抓紧补种,以后随着树龄的增长,补种会逐渐变得困难,成活率会大大降低。这是一个普遍的经验。新锦园苗期应选择同龄苗木进行补植。移栽注意事项。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