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蔡正安主编的《湖南黑茶》一书出版,对红茶的产销历史、加工、饮用、养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陈述。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关于红茶的专著。况且,蔡正安一直希望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历史。于是,2017年,一套由蔡政安设计制作的反映紧压茶发展史的茶样诞生了,蔡政安将其命名为“紧压茶之源”。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蔡政安:“我每年都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因为我的资源也很丰富。我在传统红茶产区有一些朋友和志同道合的实战专家。我们接触合作的都是在企业工作多年,主管技术的人。我们可以聊几天,谈谈我们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的一些亮点。”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这些优秀的东西一定是通过实物来呈现的。"
“机压茶之源”的设计理念是以我国机压茶的历史背景为背景,以压制模具为包装,让人们通过产品的品质风格,了解机压茶的发展历程,机压茶是如何制作的,以及传统工艺下每种茶的基本品质风格。使人们对机压茶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蔡政安:“首先,让我们看看历史背景。机器压制茶叶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从青砖茶开始,青砖茶就是工业化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有了蒸汽机,取代了人工压力。让我们看看这张照片。它是火车头,火车头代表蒸汽机。当时在湖南湖北交界处,形成了一个行业,专门制作老绿茶,压制成绿茶。以前是帽盒茶。它是圆形的,也就是用手杆按的。就像我们的千两茶一样,是圆的。工业化后用机械压制成型,就成了这个正方形,密实度更高。”
据蔡政安书《湖南黑茶》记载,清康熙年间,湖南就有青砖茶的手工压制。20世纪初尝试了机械压榨,但在抗日战争的影响下,市场受阻,生产机械被毁。直到1989年才恢复生产。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蔡政安:“青砖是第一块用机械压制的砖。1961年左右,这种长方形的致密砖被制成,需要120吨的压机才能完成这种压制。
1939年,彭先泽到安化(研制)了第一块砖,用这种机械压制的方法压制成这种长方形的砖,这(黑砖)应该是第二块砖。1939年,包装是抗日战争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设计的时候,都是把这个历史背景作为记录。"
蔡正安说,按照时间线,机械压制的第一个砖茶是青砖茶,第二个是黑砖,第三个是砖。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蔡政安说:“砖茶是由千两茶叶演变而来的。1958年,按照黑砖的加工方法,将以前的圆柱形千两茶改造成了这种砖形、长方形的。这是一门手艺的传承。设备的改进延续到每个产品的变化上。”
由于制作花卷茶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1958年,安化白沙溪茶厂尝试机械压制,改为长方形砖,因砖面四周压印花边,称为“花砖”。保持花卷茶原有的品质和风味。成为第三个机压茶砖。第四种机压茶是茯砖茶。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安:“伏砖茶以前是手工做的,在泾阳手工做了几百年。1953年在湖南试制成功。1953年至1958年这一阶段,伏砖仍为手工建造。1958年,花砖改造为机制砖后,富砖也将原来的手工制作工艺改为机制工艺,采用机械压制,并在湖南益阳建立了一家。
随着机械化的应用,青砖、黑砖花砖、伏砖这四种砖茶,现在都可以用手工或机械压制,各有风味。为了更好地让人们了解这四种茶诞生之初的风味特点,蔡教授在原料的选择上也花了不少功夫。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蔡政安说,“我们用的原料是当时试生产阶段,也就是创作阶段的原料比例,尽量保持原有的品质和风格。
青砖茶的原料来自湖南和湖北的边境地区。黑砖瓦都来自安化,最早源于安化。现在只有安华做这种东西。所以采用纯安化原料。
茯砖茶(湖南被国家定为主产区后)最早在安化试制成功,所以为了保留茯砖茶的原汁原味,我们也采用了安化原料。同时,从梗的含量和品级的匹配上,我们都使用了拓荒时期的原料配比,也就是以实物的形式再次呈现了这段历史。让我们的后代了解这段历史,品尝一下这茶当年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水平,是什么风格。"
蔡教授认为,传统的茶叶加工方法和生产工具也是许多劳动人民智慧的集合,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改进,从而形成并长期应用于生产。即使这个过程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也要记住。在设计这套《机压茶之源》的茶样时,他一开始就把包装设计成压制茶砖的模具。
湖南农业大学茶叶教授蔡政安说:“包装是两部分,是我们加工过程的再现。
下面是一个模子。泡茶的时候,我们把生茶压到这个模具里,把砖茶成型。这个部分是模具,上面有一个鼻子用来压茶叶。看这个把手。这个手柄很有意思。它被插入到这个里面。现在这种模具基本上已经淘汰了,压制方式没有变,只是淘汰了模具。为了记住这段历史,我在制作的时候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来的尺寸和材质,或者减少了机器压茶的历史。更形象直观,让人们了解机压茶的诞生和发展。"
这套《机压茶之源》完成后,他第一时间向安化的“中国黑茶博物馆”赠送了一套。还有几所专门研究茶学的大专院校,以及一些茶叶研究所先后收到蔡教授赠送的《机压茶之源》著作。为了让普通人了解紧压茶的发展历史,方便专业机构分析研究这些紧压茶的差异。
湖南农业大学茶叶教授蔡政安说,“给教学单位,是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了解机器压制茶叶的历史,这样他们就不会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至少留下一点记忆。”
“红茶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现代已经不是什么创新的东西了。直到今天也不是几年创新的东西。喝了这茶千百年来公认的一件事,我觉得是经过了无数群人的考验,也满足了无数人的味蕾需求。要传承下去,就要有一批人坚持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传承下去。我不是一个人在做这项工作。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记者:难道不是要我们回去寻找这些我们认为是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已经不存在了吗?
蔡教授:对!像我这种机压茶源,这种霉菌现在基本没有了,已经被淘汰了。不过这种模具虽然很原始,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用它压制出来的茶砖肯定没有现在的钢材压制出来的好看。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木霉在香气的形成,外表面的积水,后期的变化等方面都有它的优势。古人所做的。
孔子说“学古为今用”,我想蔡教授坚守的不仅仅是机器压茶的历史,更是后人的借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要追根溯源,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蔡政安:我现在要做的是为我们的后代尽可能多地保留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我得再写一本书。那本书应该是以前本书为基础的。如果通过十年的观察有什么中肯的问题,我可以尽量分析一下。其次,在作品形式上,我设计过的作品还有十几个。在我有生之年,我想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作者或者教育工作者,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是我的愿望。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