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夫茶是政和工夫茶、谭洋工夫茶、柏林工夫茶的统称,都是福建特产。三种工夫茶的产地、品种、品质、风格各不相同,却各有消费爱好者,盛兴更是百年不衰。福建名茶
1.政治和努力
工夫产于闽北,主要在政和县,浙江松溪、清远一带出产的红茶也集中在政和加工。政和县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茶园多位于缓坡林间小道,土层深厚,略呈酸性,茶树生长茂盛。
功夫茶按品种分为大茶和小茶。茶叶采用的是福建的上品——红工夫茶——政和大白茶。其外观紧实紧实,色泽黑润,内汤红浓,香气高鲜,味浓,叶底肥红。小茶为小叶种,弦细而紧,香似祁红,但不持久。汤略浅,味道醇厚,叶底红色均匀。工夫以大茶为主体,发扬其香味浓郁的优点,适当勾兑高香小茶。所以学长功夫特别匀称,透心好香。《百年政治与努力》一书一经出版就声名远扬。19世纪中期产量达到一万多吨。战后,茶园荒废了。到1949年,年产量只有900多吨。此后努力恢复传统的质量风格,产量和质量都有所回升。60年代后,由于绿茶改制,仅维持少量生产,年产量约800吨。
2、谭洋功夫
谭公府分布广泛,主要产于福安、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谭洋功夫起源于福安白云山下的谭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谭洋村有胡夫寺(又名金虎寺)。试制的红茶很成功,通过广州销往西欧,很受欢迎。从那时起,茶商进入山区寻求市场,随后建立了外国公司,周边县的茶叶逐渐聚集在谭洋,使谭洋功夫闻名。谭洋街长一公里,有36家茶店,3000多名员工,产量2万多吨。茶叶采自政和县的新村,下至几百里外的方圆霞浦县的赤岭,横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地。销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外汇茶叶100多万元。当时民间流传“国富民强,茶换金,船泊龙凤桥,银以斗量。”抗日战争爆发后,销售受阻,生产严重受损,谭洋功夫产量锐减。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谭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质量,先后建立了国营谭洋、水门红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茶等优良茶树品种并进行繁殖。1960年产量增至5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后来由于茶布局的变化,由“红”变“绿”,在谭洋还是没什么努力。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谭洋功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多吨。
谭功夫外形细长均匀,有白毛,色泽深亮,本质鲜甜,汤色明亮金黄,叶底均匀光滑。其中,产于谭洋、寿宁、周宁山区的工夫茶,香气醇厚,条干较为浓郁。临海东南霞浦出产的工夫茶,色泽鲜艳,条索美观。
3、白林功夫
柏林功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柏林、虎林一带。太姥山位于福建东北部,毗邻浙江省,地势较高,山势葱郁,多岩石峡谷。茶树通常种植在悬崖森林中。茶树的根深叶茂,嫩芽晶莹洁白。19世纪50年代,福建、广州的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功夫茶,广泛采集浙江的柏林、崔郊、年溪、黄冈和虎林、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集中进行柏林加工,于是柏林功夫诞生了。20世纪初,福鼎“禾茂芝”茶品牌,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通过精选嫩叶,制成功夫茶。其形状紧实细腻,内含大量橙、黄、白,香味清新宜人。其汤色、叶色鲜红,故名“橙红”,意为橙红色时间。它有独特的风格,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林功夫茶是小叶红茶的一种,当地生长的小叶种群具有绒毛多、发芽早、产量高的特点。一般林工夫茶外形细长弯曲,绒毛多呈颗粒状绒毛球形状。其色黄黑,精淡,香鲜纯正,味鲜甜,叶底鲜红黄。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